手机版365bet网址
“溟㠭风格”的前世今生,矛盾与融合的共处

“求变、创新是自我突破,我想打破人们加在传统艺术上的‘传统’思维。艺术创作也有‘舒适圈’,对于传统艺术,大众首先会打上‘传统’的标签。一旦艺术家接受了‘传统’创作思维的设定,那意味着他走入了‘舒适圈’。我从不是一个拘泥于传统的人,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带给大众对传统艺术新的认知,同时我希望可以融入更为多元化的元素。”
——孙溟㠭先生谈艺术创作
传统篆刻《净土文》vs 溟㠭风格篆刻《稻》
“溟㠭风格”带有孙溟㠭先生强烈的个人风格,随性、洒脱、自然。“我不认为‘溟㠭风格’是完成式,而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升华,我不愿意将其固化为一种特定的模式,它应该是一种自然创作的形态。”
溟㠭风格代表篆刻作品《稻》
▍上下求索 ▍
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淬炼,对艺术家来说更是一种磨练。孙溟㠭先生在谈到艺术创作时曾道:“我希望艺术创作是自由的,我想追求一种新的篆刻形式,不区别于文字或是图像。”
在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寻求突破,让沉淀几千年的艺术形态焕发新的生机,更需要一种破陈出新的勇气与毅力。2010年孙溟㠭先生见到爨宝子碑文,碑文的童趣、自由、不羁之风让他深受震撼,自此开始思索个人篆刻风格的创新。2012 年,孙溟㠭拜师现代派书法的创始人之一许福同先生,孙溟㠭将现代基因融入到传统篆刻中。2014 年溟㠭风格初步形成,采用简化字进行创作,又保留了传统篆刻的金石之美。
溟㠭风格篆刻作品《井》
“古”与“今”,看似矛盾的概念在孙溟㠭先生的作品中却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融合。千年篆刻在孙溟㠭的手中幻化出新的活力。艺术创作如同做学问,要坐得十年如一日的冷板凳。气定、坚韧、探求才是先锋篆刻、书画家孙溟㠭先生最难得的品质,也因此成就了“溟㠭风格”。
文| TANA
图| 伊利、47